拍照的意義?
自從數位相機問世、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,留下影像回憶的成本降低許多。於是,最近幾年不管到哪個景點,都可以見到無數遊客拿起相機或手機在拍照,現在還出現了自拍棒、到處揮來揮去(雖然我自己也很愛用)。而每次看到這種場景,然後望向我相機的記憶體,不禁開始思考我拍了一千多張的相片,到底意義何在?難道出門旅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拍照嗎?後來我得到了答案,並且在這次的中橫健行中獲得驗證。照片的意義,是作為回憶的媒介,能讓人喚起故事。也許是當時和誰誰誰一起到了這些地方、共度了美好時光,又或者是當地的歷史文化,讓我們跳脫自己的日常生活,進到一個彷彿是新世界的環境。故事的存在,使得照片不光光是色彩的組合,更傳達了情感與回憶。有些東西埋藏在腦海深處已久,但卻會因為看見一張照片,而使得回憶在腦海裡翻騰。可能會讓你半夜醒來笑到天亮,也可能讓你淚流滿面。旅行=寫一段自己的故事
我覺得旅行就是寫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,故事一定包含人事物,全隨自己拿捏掌握。當然,有些人會寫下來,多數人會用照片的方式保存,極少數人是傳過水無痕,只讓故事留在腦海。因此,對個人來說,相片傳達出什麼故事,和你怎麼旅行、又在旅行中獲得什麼有關係,而照相技術僅是次要。過去旅行的方式,小的時候是老爸當司機,載全家到各個景點去玩。大一點的時候,就和朋友騎著機車到處玩。於是,旅行是一種點和點之間的跳躍,移動本身是手段,意義是為了到下一個點。因為那個「點」有值得拍照的好風景,所以才叫景點。因此,台灣到處都是景點。台灣觀光產業創造景點的方式,就是讓能拍照的背景多到能吸引人,諸如各地的彩繪村和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文創園區。至於點之外有些什麼,就不是那麼重要。在移動的過程中,也許有一些能讓我們拿起相機的時刻,但多數時候我們是要不是在車上睡覺、滑手機、唱卡拉OK,就是在聊著各種八卦。彷彿車上是一個與既存環境隔絕而獨立的空間,我們只是花錢到其他地方作和我們平常沒兩樣的事情。就好比你到了太魯閣,結果卻在聊神魔一樣。
點→線
我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,所以我更喜歡「線」的旅行,把移動本身作為旅行的重點,而不只是窗外匆匆帶過的景色。騎自行車或徒步都是很好的方法,但我更喜歡徒步。一來徒步沒有什麼成本,不需要買或租車,還可以健身。二來徒步的好處是得以隨時停下來,在任何時候去了解你想了解的細節,也是拿出相機來拍照的好時機。尤其,趁著自己還年輕、走得動,又沒有整天吵著不想走的小孩,正應該是體驗「線」的好機會。中橫健行就是典範之一,中橫公路開車不過3、4個小時就能開完,但是我們卻花了四天時間、用雙酒走完。雖然過程很耗時間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當我們放慢腳步,其實就在「放大」周遭。當你放大地圖,你肯定能看到更多東西。當你放慢腳步、使景致在視網膜的流動變得越來越慢,愈是能看到別人忽略的東西,而正是「線」可以創造出來、獨特於「點」的故事。最後,當我們走到了點,我們一樣在拍照、照得照片沒比較多,但是相片背後故事完全不同,而且只專屬於你和你的夥伴。
走在中橫這條漫漫長路上,其實要當個低頭族非常困難。再怎麼樣,你抬頭都能看到一片天,前方就是我們的路。蜿蜒的中橫公路,提供了我們全方位的視角。走一段路之後猛然發現:「欸~我們到山的另一邊了!」記得其中有一座山,山的一面是崩壁,走過去後才發現另一面也是崩壁。對於匆匆開車經過的旅人來說,不過就是個崩壁。可是對於走在路上的我們,崩壁是如此真實。領隊兄一句:「腳步跨大、跟上前面夥伴,我們快速通過。」不僅言猶在耳,也使我們更了解中橫在環境上的脆弱。雖然每個人在路上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,但一樣的是當我們每踏出一步,對於這一路上的人事物,我們都有更多的思考與體會,成為旅行的回憶伴我們終生。
走過中橫,無所不能;中橫二三,氣勢如山。 |
0 意見:
張貼留言